肛周疾病

  肛周疾病(Perianal disease)主要包括以下几种:肛周脓肿、肛门湿疹、肛乳头瘤、肛乳头肥大、肛门瘙痒、肛门疣病、肛门潮湿、肛瘘、肛裂等。肛门周围皮肤上有许多皮内毛囊、汗腺及皮脂腺,肛管内又有肛腺分布。所以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,都会有一定量的分泌物出现,起到滋润、保护和调节肛门和直肠下段的作用。因此,当肛口有少量分泌物,即使在肛门直肠手术后,患者也不必紧张。只有当肛门周围滋水淋沥,伴有瘙痒、肿痛、溃破糜烂时,才需要请医生治疗。

  1、肛周疾病病因

  一、感染性因素:现代医学认为,感染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。

  二、手术后因素:临床上亦可见到肛门直肠手术引起感染,而形成的直肠周围脓肿,以及尿道术后感染、会阴部术后感染、产后会阴破裂缝合后感染、尾骶骨骨髓炎术后感染等引起的脓肿。

  三、医源性因素:临床上属医源性引起的肛门直肠周围疾病也不少见。例如内痔插枯痔丁或注射疗法,因操作不当或药剂不洁感染形成粘膜下脓肿;直肠周围注射化学药物刺激,引起组织坏死,造成直肠周围脓肿;乙状结肠镜检查,造成腹膜穿孔感染,引起直肠后间隙脓肿;局部麻醉感染,或油溶液注入后吸收不良,而形成肛周疾病。

  四、其它:直肠内异物损伤后感染,放线菌病,直肠憩室炎感染,肛管直肠癌破溃或波及深部的感染,及身体虚弱,抵抗力低下,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,或营养不良,都是肛周疾病的发病原因。

  2、肛周疾病分类

  脓肿肛管、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,并形成脓肿,称为肛管、直肠周围脓肿。其特点是自行破溃,或在手术切开引流后常形成肛瘘。是常见的肛管直肠疾病。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......

  湿疹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皮肤病,病变多局限于肛门周围皮肤,亦偶有蔓延至臀部、会阴及阴蒂,局部可出现红疹、红斑、糜烂,渗出、结痂、脱屑,病程长,肛门周围皮肤常增厚,颜色灰白或暗红,粗糙......

  异物是指咽下的异物包括导管、鸡骨和鱼刺,另外还有胆石或者粪石停留在肛门直肠交界处,或者某些奇特的或与性表演有关的异物被人为地插入,并无意识地嵌顿了。有些物质嵌入直肠壁,有些异物嵌粘在肛门括约肌......

  肛门瘙痒是一种常见的局部瘙痒症。肛门部有时有轻微发痒,如瘙痒严重,经久不愈则成为瘙痒症。它是一种常见的局限性神经机能障碍性皮肤病。一般只限于肛门周围,有的可蔓延到会阴、外阴或阴囊后方。多发生在20~40岁......

  3、肛周疾病表现

  肛门和腹部疼痛,便血,便秘,肛门部有物脱出,肛门部流粘液或血水,肛门部肿块突起,肛门直肠异物感,腹泻,粘液血便,排便困难,大便外形改变,恶寒发热,腹满,恶心呕吐,腹部包块,贫血等。

  (一)便血:

  无痛性间歇性、点滴出血是其特点。出血量一般不大,但有时也可较大量出血,也是内痔或混合痔早期常见的症状便血,外痔不会引起出血。

  (二)骚痒:

  肛门周围痛痒,晚期内痔痔块脱垂及肛管括约肌松弛,常有分泌物流出,由于分泌物刺激肛门周围往往有瘙痒不适,甚至出现皮肤湿疹,病人极为难受。

  (三)疼痛、肛门沉重:

  疼痛,常与排便不尽感觉同时存在。坠痛是外痔的主要表现症状,当内痔或混合痔脱出嵌顿,出现水肿感染、坏死时,也常导致剧烈的坠痛。

  4、术后自我调养

  术后常见并发症护理:

  1、术前充分了解病情,及时治疗原有的泌尿系疾病。

  2、术前训练床上小便,术前排空膀胱内尿液。

  3、做好心理护理,消除紧张心理。患者如能上厕所,尽量让患者像平时一样排尿,卧床患者可提供隐蔽的环境,协助递送便器。

  4、出现排尿困难时,给予按摩下腹部,下腹部热敷,以减轻膀胱颈部肌肉、尿道括约肌痉挛,利于排尿。

  5、出现排尿困难时,可让患者听流水声或用温水冲洗会阴部,以形成条件反射,利于排尿。

  6、出现排尿困难时,可根据情况取出肛管内填塞敷料,但需严密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情况,必要时小便后可继续填塞肛管。

  7、手术切口疼痛时遵医嘱给予及时止痛。

 8、经上述处理后仍不能排尿者,确认膀胱充盈,给予一次性导尿,导尿时严格无菌操作。如需留置导管,应夹住尿管,定时开放,以促进膀胱功能恢复。